当课堂没有围墙
当学习不止于书本
孩子的成长该如何被看见?
萤火虫当考官,望远镜作答卷
没有试卷的期末里
深圳实验学校小学部的孩子们
“每周半天计划”
走出校园、奔向山海
用脚步丈量发光的童年
在这里
鲜活的知识、自由的课堂
每个好奇都能找到答案
每次探索都在重新定义成长
走!一起去瞧瞧
▼
“我特别期待这次的旅程!”出发当天,深圳实验学校小学部全科(21)班的冯秋雯早早就醒了,穿好校服、整理好书包,迫不及待地“想赶紧上学”。与此同时,校门口洋溢着不同寻常的期待——孩子们踮起脚尖,灿烂笑脸在阳光下格外醒目。他们即将启程深圳大鹏半岛,开启一场关于星辰与虫鸣的探索之旅。
近日,深圳实验学校小学部全科班的400余名师生及家长志愿者来到深圳大鹏半岛,将考场“搬”到了深圳天文台、西涌力高天文主题营地、西涌暗夜营地社区。
这场名为“星野虫踪奇妙夜”的特别活动,把天文科普、自然探索与学科素养考核创造性融合,既是一次打破常规的期末测评创新实践,也是学校“每周半天计划”的生动延伸。
让知识在趣味中流动,让能力在协作中生长。在游园考核中,各年级学生以小组为单位,在充满趣味的跨学科关卡中展开知识大比拼。考核内容巧妙融合人文语言、数理科学、主题课程、博物馆课程等多学科知识,结合不同学段特点,创设出一个个贴近生活的真实情境。
深圳实验学校小学部教务处主任吴珂称,“这种寓教于乐的形式,不仅打破了传统测评的紧张与沉闷,更调动了孩子的学习积极性,能有效提升他们的知识运用和团队协作能力。”
夜幕降临,探秘萤火,邂逅生命之旅随之开启。在本次活动中,30名三年级的学生自愿报名化身“科普小老师”,带领一二年级的孩子探索萤火虫的神秘世界。
当孩子们在草丛中观察着闪烁的萤火虫,对生命的敬畏与爱护自然的种子已悄然种下。
“原来测评还能这么有趣,我一点都不紧张了!”这是孩子们最直接的感受。在他们看来,这是一场充满乐趣的冒险,知识不再是枯燥的记忆,而是在解决问题中被灵活运用。
深圳实验学校(集团)副校长兼小学部党支部书记、校长吴立新认为,此次评价方式的变革有“三重转向”:一是评价逻辑转向。从“纸笔分数”单一维度,升级为“素养本位”的多元评价;二是教学理念转向,让实践与体验成为学习内核。当抽象概念转化为可感经验,这倒逼教学从“常态灌输”转向“情境建构”,推动教师成为学习场景设计师;三是教育本质转向,需重构“成长”定义。“教育终极目标不是分数,而是培养对世界的好奇、对生命的敬畏。我们的教育需要超越功利,回归人的全面发展,也就是我们一直提倡践行的‘健全人格’教育理念。”吴立新称。
从深圳小学与香港姊妹校的跨地域森林课程,到南方科技大学教育集团(南山)实验二小围绕“一棵树的价值”展开的跨学科阅读;从莲南小学莲馨校区依托梧桐山资源开发的自然教育课程,到各校将课堂延伸至科技馆、企业与社会的广阔天地……深圳坚持以万物为教材、把世界作课堂,依托“每周半天计划”,打破校园与社会的物理边界,在真实场景中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、实践能力和社会情感联结。
当晚霞与星光
在大自然间流淌
那些曾被试卷定格的“分数”
正以更动人的方式流淌
审核:王 珺 刘亚伟
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