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破“教室结界”
教育的另一种可能
每周四下午
福桥小学的同学们
都会迎来一场“时空穿越”
他们化身“非遗侦探”
在清源古砖馆触摸千年前的文字
又变身“菊田农夫”
在凤凰山脚下
见证一粒种子的文化之旅
教育不是复述知识,而是点燃探索的火焰。福桥小学这场名为“每周半天计划”的教育实验,以“圳少年·强国梦”为主题,以培养“有根有魂的新时代少年”为目标,正用历史与自然做教材,将课本知识与科技强国、文化强国、劳动强国的理念相融合,重塑学习的意义。一场关于教育本质的探索,正在这里悄然发芽。
校外实践探索
在真实场景中触摸知识
当孩子们触摸着“咸和六年”这块代表着深圳市的前身宝安县建制时间的年号砖时,历史的厚重感从课本、从视频跃然到孩子的掌心。
时空穿梭
通过2000年前的文字砖
解读“深圳前身”宝安县的建制史
技艺重生
学习非遗传拓技术
复原汉代龙纹砖上的
“三鱼共首”共生图案
陈同学在日记里写道:“以前背历史总想哭,现在摸到砖上的字,突然懂了什么叫‘时光的重量’。”班主任黄老师发现惊喜:“有孩子用拓印的‘家’字设计全家福相框,说这是给父母的生日礼物。”
在凤凰山脚下的阿菠萝小猪农场,张同学第一次触摸到菊花的根系:“原来课本里的‘秋菊有佳色’,是毛茸茸的!”课程《采菊东篱见南山》将多学科融合课程“拆解”成三场沉浸式体验。
诗歌工作坊
在菊田边诵读陶渊明诗词
亲手制作古法菊花艾草锤
非遗厨房
复原宋代《山家清供》中的“金饭”
用新鲜菊花熬制果冻、汤圆
劳动是用双手解码自然规律,当孩子们捧着自制的菊花茶向游客讲述“菊与药食同源”时,生态教育已融入呼吸。
校园成果沉淀
让教育回归生长的本质
在校园的“幸福桥博物馆”,每周半天计划课程的成果被永久珍藏,教育的力量具象化为无数个瞬间:
将拓印的文字与图案作品进行独立设计与精心布展,在校园打造“中华拓印博物馆”;
一人一档,建立“每周半天计划”成长手册,收录学生的拓印日记、古砖研究报告与设计手稿等,全面记录文化解码过程中的每一步成长;
菊花生长周期标本、非遗手作香囊,见证生命与诗意的交融;
家长留言卡上写满感动,“第一次听孩子讲‘饕餮纹’,仿佛看到历史的星光。”。
班主任黄老师展示着一幅学生作品——泛黄宣纸上稚嫩的笔迹写道:"今天我摸到了1600年前的呼吸。"
教育不是把篮子装满,而是把灯点亮。福桥小学的这场教育实验,正悄然推倒传统课堂的“围墙”——课堂从教室延伸至千年古砖馆与菊香遍野的农场,让历史在指尖苏醒、让科学于泥土里生长;语文与古砖文共振,美术随拓印技艺流淌,学科的边界在真实场景中消融;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收者,而是用拓印刀解码文明的“历史侦探”、用显微镜观察菊叶脉络的“自然科学家”、将非遗技艺注入现代设计的“文化创变者”。
教育
一场永不停息的破壁行动
当快节奏的焦虑席卷城市时,福桥小学选择“慢下来”。让历史在指尖苏醒,让文化在掌心传承,让知识回归土地,让成长在探索中自然发生。这里的教育图景没有标准答案,只有不断生长的可能性。正如汉代文字砖上的刻痕,教育的力量,终将在时光中显影。
内容来源:福桥小学、宝安区教育科学研究院
本期编辑:小乐同学